河南西华:“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2024-11-04 17:15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夏先清 

10月31日,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尚湾村的佳沃金养殖厂,一车打捆好的秋季农作物秸秆正在卸车。“这些打捆的秸秆是从村民的责任田里收来的,不仅提高了换茬腾地效率,也给俺养的牛续上了口粮。”该养殖厂负责人任小乐说。

在养殖厂,记者看到圈舍排列整齐、宽敞明亮,受雇的几位村民饲养员正在给膘肥体壮、毛色顺亮的牛喂食,肉牛正在吃草料,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活力。

“俺是2019年开始返乡养牛的,从最初的年存栏几十头,发展到现在年存栏200头。”任小乐介绍。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秸秆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养殖厂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为路径,收购村民田里的秸秆,既能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也能提高肉牛的品质,降低养殖成本,过去被视为“包袱”的秸秆,便成为了养殖厂的“宝”,“生态包袱”转眼变成了“绿色财富”。

据了解,为了提供“营养餐”,任小乐还包了100多亩地,专门种植青贮作物,作为牛的饲料。

尚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存华告诉记者,秸秆回收既便利了村民,增加了收入,也肥壮了牛羊,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三夏”、“三秋”期间的秸秆禁烧工作压力,对环保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全村形成了农作物废料饲料化利用、牛粪变为有机肥、有机肥回流农作物的农牧循环一体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局面。

目前,西华县正在抢抓率先建成农业强县机遇,加快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粮改饲”、肉牛肉羊提质增效等项目,推动养殖与种植有机衔接、互促循环。

仅依托河南省卫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食用菌菌种选育、技术推广、回购及精深加工等,年产基于长棒工艺技术的香菇、木耳、银耳类标准化菌包1500万只,食用菌调味酱料2000万瓶,产值3.5亿元,安置就业2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在食用菌生产中,消化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棉籽壳、玉米芯、麸皮、木屑等原料,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就地转化,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编辑:张虎责编:周颖一


责任编辑:小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