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时期新常态下西华县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西华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落实百城提质工程,更好地指导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河南省西华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 西华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7-2030)》。
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有关规定,规划报送审批前应进行公示,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报上级部门审批。现对《西华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7-2030)》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公示时间:2018年8月17日——9月28日
现场公示:西华县人民政府及女娲广场
网站公示:西华县人民政府网
反馈方式:电子信箱zjjcjg@163.com
咨询电话:0394-2539396
规划成果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目的
为了加快西华县绿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省级和国家园林县城建设,对接城乡总体规划,塑造西华新形象,营建合理高效的绿地系统,突出绿地系统在恢复自然、整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和重塑城市景观的作用,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综合效应,积极引导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使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管理有据可依,特制定该专项规划。
二、规划范围和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1)西华县域
西华县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19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96.66万。
(2)城区
西至西华路,北至北华路和华兴大道东段,南至南华路、奉母大道东段和机场南边缘,东至机场东边缘、机场路和高铁西路。空间增长边界内的用地面积约75.3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
三、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丰富绿地类型,利用贾鲁河、颖河、双狼沟、东风运河等水系开辟滨河公园;启动南部文体中心公园及老城居住区公园绿地建设;在老城区增加小尺度贴身绿地,满足绿地服务半径要求,使居民出行500米能够有公园绿地,加强省级园林城市成果的维护,并力争突破,为未来国家园林城市的建设打好基础。
远期目标:全面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各项内容,完成各类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实现绿地数量、质量、功能和结构的整体优化,建成水系特征凸显,生态结构稳定、文化内涵丰富,多种功能兼具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时,各项指标达到并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四、县域绿地系统结构
确立以水系建设为主体、以县域域交通干线为纽带,以自然保护区、林区、农田保护区为重点,构筑具有“绿心引领、绿轴伸展、绿带串绕、绿廊渗透、片区联动”效应的“一心、两带、五区”的县域绿地生态结构体系。
一心:绿心引领
一心即为城市绿地综合管理与服务中心。
两带:绿带串绕
两带指以贾鲁河和颖河为主的滨河生态休闲绿带,建设防护林带和湿地公园,构建县域绿色廊道,两带串联县城,连接贯穿整个县域内各个绿化节点,同时构筑城市绿色屏障。
五区:片区联动
五区指逍遥美食文化与生态涵养区、颖河生态涵养区、贾鲁河生态涵养区、中部生态农业区以及东部平原风貌区。各片区功能联动互补,共同组成县域内大绿地系统的主体部分。
五、中心城区绿地规划指标
规划计入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面积约631.39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14.03%,人均绿地面积约14.03㎡。其中规划公园绿地面积约为494.56公顷,绿地率达到35.20%,人均公园绿地为10.9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41.08%;三绿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六、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规划充分利用西华县的水系景观资源,突出滨水绿化带的建设,构建城区内部与外围生态屏障的联系通道,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与老城区综合环境整治相结合,强化绿地景观的系统性与特色,突出西华县水系绿城风貌格局,整体上形成“一廊四带,五园多点”的绿地系统。
一廊为贾鲁河生态景观廊道;
四带分别为双狼沟带状公园、东风运河带状公园、南环公园以及大沙沟水系公园,均为依托水系构建的带状公园;
五园为服务与主要城市功能区的片区级公园,分别为东部高铁站前,具有门户特色的高铁公园、依托箕子台的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读书台公园、南部结合文体中心建设的供市民体育活动的公园、特色商业街区南部的公园和贾鲁河东岸结合开发区中心建设的开发区公园;
多点为若干居住区级的小型绿地,以满足人们日常户外锻炼、休闲活动的要求。
七、海绵城市建设
总体目标
本次西华县海绵城市规划的愿景为:蓝脉绿网、水润娲城。
西华县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
近期建设时间为2017年—2020年,完成建成区不小于5平方公里以上面积的海绵城市改造与建设;
远期建设时间为2021年—2030年,完成建成区30%(约13.5平方公里)以上面积的海绵城市改造与建设。
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空间格局构建
蓝绿交织的绿地空间承载着城市生态发展,构成西华县中心城区海绵生态空间格局的基本骨架。自然生态空间格局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一环三心六片区、一廊多带构成网”。
一环:环城生态游憩带。
三心:开发区公园、读书台公园、文体中心公园。
六片区:海绵生态协调区、海绵建设引导区、海绵生态修复区、海绵建设核心区、海绵建设控制区、海绵建设拓展区。
一廊:贾鲁河生态廊道。
多带:城市河道及依托水系构建的带状公园、城市主干道景观绿化带等。
八、绿地景观风貌规划结构
立足整体,通过轴线、视线联系,使城区内外风貌相契合,进一步强化水系平原城市印象。同时,通过各类节点主题的设计引导,深化绿地系统的文化内涵。本次规划绿地景观风貌结构可概括为:“五轴、三带、多点”。
“五轴”:教育大道-华兴大道、迎宾大道、安康大道、中华路、周西路-女娲大道-未来路5条主要道路绿化景观轴线。
“三带”:分别为双狼沟滨河景观带、贾鲁河滨河景观带、大沙沟滨水景观带
“多点”:人民公园、读书台(箕子台)园、开发区公园、高铁公园等为主的片区景观节点。
九、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固定避难绿地
根据《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 51143-2015)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综合城市规模等因素,参考相关经验数值,本次固定避难疏散绿地的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hm²,服务半径不大于2.5km,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
紧急避难绿地
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标准》(GB21734-2008)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综合城市规模等因素,参考相关经验数值,确定本次紧急避难疏散绿地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0.2hm²,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m,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
避险绿地设施配套
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标准》(GB21734-2008),配置相应设施,包括应急蓬宿区设施、医疗与卫生防疫设施、供水设施、供电设施、排污设施、厕所、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通道、应急消防、应急物资、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等等。
十、绿线管理
本规划“绿线”范畴涵盖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各个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
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城市水厂、加压泵站用地外围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防护绿地。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设施周边设置不小于10米的防护绿地。
生活垃圾转运站周围设置5-15m的防护绿地。
加油加气站、供热设施及变电站等在安全防护距离内设置一定尺度防护绿地。
城市部分道路两侧规划5-20m宽景观防护绿地。建成区外公路规划20-30m宽防护绿地。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防护绿地宽度不小于30米。
十一、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期限为 2018—2020 年。
近期建设目标
规划近期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304.95公顷,公园绿地指标达到251.47公顷,绿地率达到32.51%,人均公园绿地为10.0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9.95%;三绿指标在省级园林城市的标准上有所突破,为远期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奠定基础。
附图: